• <menu id="eyeqa"></menu>
  • <input id="eyeqa"></input>
  • <input id="eyeqa"><u id="eyeqa"></u></input>
    <menu id="eyeqa"><u id="eyeqa"></u></menu>
    <object id="eyeqa"><acronym id="eyeqa"></acronym></object>
  • <nav id="eyeqa"><tt id="eyeqa"></tt></nav>
  • <input id="eyeqa"></input><menu id="eyeqa"><u id="eyeqa"></u></menu>
    <menu id="eyeqa"><u id="eyeqa"></u></menu>

    行業資訊

    2021的十個園區趨勢判斷
    發布時間:2021-10-14 14:22:00      點擊次數:410

   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和世界貿易格局更迭的相互作用下,2021也必然是極難預測的一年。


    但大局之下,總有些暗流在逐步塑造疫情后的這一年。


    2021年,會延續2020年的頹勢嗎?


    「十四五」開局之年,政策方向在哪里?園區又有哪些新風口?


    2021年的個工作日,園區在線(ID:YQZXGZH)結合政策文件,盤點2021年園區行業可能的十大趨勢,以饗讀者。



    正文:


    更多行政區劃調整


    涉及最多的調整將是撤縣設區(市)。一方面,撤縣設區(市)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途徑,可以滿足中心城市的供地需求;二是與都市圈、城市群、區域中心城市等戰略相呼應,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經濟發展優勢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;三是以大中城市為依托,以期形成組織合理的經濟網絡。


    縱觀此前地方撤縣設區(市)的案例,主要有兩種做法,一是「內涵式擴容」,即區域中心城市把代管的縣(市)變成區;二是「外延式擴容」,大城市把周邊的縣(市)吞并過來。但無論是哪一種,原來的縣變成了市轄區,土地的價值都會慢慢趨向于區域中心城市;而為了緩解主城的壓力,政府也會支持新設區的開發;同時,從資源配比的角度來看,撤縣設區之后,城市建設的投入比例和縣相比會有大幅提升,對園區建設都是重大利好。


    至于機會比較大的城市,一是2018年底,中央巡視組曾點名濟南、青島、廈門、沈陽、大連、哈爾濱、南京等城市「引領帶動作用不夠」,這些城市應該會率先做出改變;其次就是一些戰略利好、且發展空間較大的城市,如鄭州(中心城市)、武漢(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)、成都、重慶(成渝經濟圈)等。






    高新區擴容


    上一次高新區擴容還要追溯到2018年初,當年,國務院批復同意荊州、黃石大冶湖、潛江等12家高新區升級為高新區,「隊」總數來到169家(含蘇州工業園),此后三年未有任何調整。


    但在2021年,這個局面有望被打破。


    首先是在層面,去年3月21日,科技部印發《關于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》,提出要「加快推動新布局一批高新區,優化高新區空間布局」,據園區在線(ID:YQZXGZH)了解,一些省級高新區甚至已經在著手準備申報工作;二是2010-2018年間,每年都有10家以上的園區獲批高新區,連續三年按兵不動,積累了40家左右的審批需求;三是在「兼并整合」的大環境下,各地可能會衍生一批體量大、質量高、發展好的綜合類園區,可能以此開展「以升促建」;四是發展科技、發展數字經濟、也需要高新區作為載體,承載的政策紅利與技術資源。






    2020年利好政策化


    疫情期間,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惠及中小微企業的利好政策,幫助企業紓困解難。


    現在,國內疫情散去,但利好政策有望延續。2020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:「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,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,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,不急轉彎,把握好政策時度效?!?/p>


    在園區在線(ID:YQZXGZH)看來,假如一切進展順利,經濟或將于上半年逐步恢復正常,其中一些臨時性政策,如社保的延緩繳納、貸款貼息、財政補貼等可能會逐步取消;但有一些普惠政策,例如小微企業所得稅的減免、以及一些助貸政策、準入門檻降低等等,有望保留。






    數字化轉型,是行業不可逆的趨勢


    園區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,首先,數字化極高的提升了園區運營效率,比如產業大腦,可以一鍵梳理全市的產業信息;再如基于大數據平臺可以分析所有企業的上下游、風險狀況、(有無)搬遷意向,這些功能都是人腦遠遠無法企及的;第二,園區行業勾地難度與日俱增,靠租金或運營費過活太辛苦,數字化轉型正處于「風口」,借此機會或許可以找到新的商業模式、完成轉型;第三,在「新基建」的大背景下,政府勢必會加大對數字化園區的投入,會產生更多機會;第四,現有的園區信息化設備、技術平臺等,已經難以滿足企業研發辦公的需求,亟需更新換代。


    2020年,整個行業已經在為數字化轉型搭橋鋪路,政府層面,浙江率先認定了一批省級數字化園區,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;行業內,招商蛇口、華夏幸福、億達中國等一干頭部玩家正在「密謀」數字化轉型;阿里、華為、騰訊等一眾科技企業,也將目光對準了園區的數字化建設...


    如今,數字化轉型已經不再是園區的一道選擇題,而是一種必須實現的目標,否則終將被殘酷的競爭所淘汰。






    「鏈長制」進一步下沉


    自2019年末浙江在全省范圍內提出「鏈長制」起,短短一年時間,包括江西、山東、河南、天津等在內的多個省份(市)紛紛發文,在全?。ㄊ校┓秶毡榛菩小告滈L制」。


    2021年,除了在省、市級層面繼續推行「鏈長制」以往,園區在線(ID:YQZXGZH)還認為,「鏈長制」將會進一步下沉,比如在一個行政區,或者一個高新區、經開區,書記和區長(主任)分別任鏈長,專攻全區最主要的2-3個產業;在一個鎮、或者一個街道,由一把手擔任鏈長,專注一個領域,開展產業鏈培育工


    您感興趣的新聞
    上一條:園區創新要做好“十化”
    下一條:沒有了

    返回列表